目前分類:鄒族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上個月去參與鄒族的戰祭,知道神樹跟庫巴,對鄒族的朋友而言,是非常神聖的,所以個人認為,重點不在於鄒族不願意開放觀禮,而是去參與的朋友們,並沒有尊重他們的神聖儀式,也不了解他們的文化跟禁忌,只是抱著看表演的心態就去了,才會出現脫序的舉動,甚至還聽說前幾年有團體包遊覽車去,然後在祭典的過程中,大放鞭炮(但此祭典應該是要隆重莊嚴肅靜的)。

 

目前很多部落已經觀光化,所以變成遊客付費看表演,而不是不同種族間的文化交流。如果真的尊重對方,應該都會先問清楚什麼可做,什麼不宜做才對,就深怕一個不小心,做了不該做的事。就本文章提到的情況而言,爬上神樹或是庫巴,就像是我們清明掃墓時,有人站在墓碑或是神桌上,然後來拍攝我們怎麼掃墓一樣,真的是大大不敬的行為

 

今年,並沒有公開戰祭,我覺得部落不是封閉守舊,而是去觀禮的很多人,對於祭典並沒有正確的認知,如果情況換成前述所言,清明掃墓時做了這些事的話,我也一樣不歡迎這些人來。

風動草有機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傳說】

*鄒族第一次出現在文獻資料中,是在西元1650年荷蘭人所著的"台灣原住民戶口表"。西元1661年荷蘭人戰敗離台後,有少數的荷蘭人為躲避漢人的追殺而逃到阿里山地區,接受鄒族的庇護,並定居在其中一個小社,後來被兩氏族收養,正式成為鄒族的成員

*鄒族俊俏容貌的由來(與荷蘭人交集):

據鄒族耆老表示,鄒族的祖先四百多年前原本住在台南安平,傳說當時鄒族人和荷蘭人協議,如果他們能利用鄒族人丟的一塊鹿皮去圍地,不論圍到多少,都算是荷蘭人的土地。怎知荷蘭人將鹿皮剪成長條狀,圍出一大塊土地,讓鄒族人在無奈之餘也只能遵守承諾,將大片土地拱手讓人,和荷蘭人"同居"。

*鄒族起源1:

風動草有機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鄒族戰祭】

*戰祭,並不是一般的嘉年華會,而是極度嚴肅神聖的祭典(不是豐年祭,也不是表演),儀式由兩大社輪流舉行(達邦、特富野)。過去舉行戰祭,主要目的是獻祭給戰神,訴求戰力,並福祐部落及族人平安。除了重修集會所(kuba)時間訂於農曆二月之外,mayasvi舉行的時間並不固定,端視實際需要,如征戰凱旋、慶祝集會所(kuba)重建或修繕完成等等,都會舉行。mayasvi祭典以男子的集會所(kuba)為儀式舉行的地點。

*由於戰祭儀式之進行皆始於mayasvi,終於mayasvi。儀式進行的過程中,以mayasvi儀式最久,因此部落同胞習慣以mayasvi稱呼戰祭

*儀式包含(海拔約900公尺的鄒族達邦社的情況):祭糧倉神(meehiehifia) -> 迎神祭(meesi) -> 獻祭(topano) -> 祭戰神(topeohi o tvofsuya) -> 犒賞儀式(sa'noi) -> 兒童初登會所禮(batkaya) -> 頌功讚禮(tue') -> 送神祭 -> 路祭(topeohi o' sakokaya) -> 家祭(topeohu to ho'ema) -> 歌舞祭(mayasvi)

*祭典前各項準備工作:男子前幾天就要整理kuba,包括整理內部、修建屋頂及損壞的部分,還要將通往獵區之路整理,並派年青的勇士到山中找修建kuba所需的木材;女子則是準備祭典所需要的祭品,如釀小米酒、製作糯米糕等等

風動草有機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簡介】

鄒族,早期稱為曹族,這是因為光復初期國民政府直接將日語音譯成台語之故,而"鄒"是直接音譯cou,鄒(cou)的原意是指「人」。傳統語言為鄒語,最初的居住地區較廣,後來從玉山附近向西遷徙,繞經嘉義一帶的平原而到達阿里山的溪谷中,主要分佈於南投、嘉義和高雄縣境內。現有人口將近7千人

鄒族屬是父系氏族的社會,重男輕女的現象非常明顯,部落中的男子會所「庫巴」(乃族人會商大事、舉行祭典、訓練男子的場所),是禁止女性進入的。鄒族每年都會舉行「mayasvi」的祭典,原本是在戰士出獵歸來、男子成長儀式或房屋落成時舉行的祭典,現在各村每年定期舉行,將祭天神、怯邪祈福及成年禮合併一起。祭典中的「近神曲」、「送神曲」等祭歌尚保留著鄒族的古語,聲調悠長緩慢,氣氛莊嚴神聖。鄒族又分為「北鄒」、「南鄒」,其語言、服飾、社會組織大同小異,倒是祭典完全不同。北鄒的「戰祭」(mayasvi)主要是祭拜戰神。南鄒(高雄境內)的「子安貝祭」主要是祭拜祖靈。 北鄒原本有四社,特富野、達邦、伊姆諸與魯富都社,後兩者因故而廢社。

  

【信仰與服飾】

風動草有機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