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主軸重整1版.jpg  

 

【理念】

之前帶過國小課後共學、國中團體自學、戶外親子團,深覺大自然不是上課的科目、不是單純休閒、不是體能訓練而已,而是我們就身處其中。剛好家裡有一塊祖傳的地,因此想將此做為戶外的基地,從事自然教育,希望能帶出另一種感動。大自然學校不是一所實體學校,而是一個概念,因為沒有圍牆及建築物,也沒有鐘聲去規範上下課時間,我也不是使用權威的老師,而是引導者,大自然中的各種生命才是大家的老師

現在的農場越來越多,DIY體驗的活動也是,這是好事,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在3C產品環伺的情況下,接觸外面自然的世界。我想試著創造更深的連結,讓DIY體驗不是只是單純玩玩而已,要不然,DIY體驗就會開始變得跟小孩有很多玩具一樣,這個玩完,就換玩另外一個,玩具越多,就越不需要去珍惜,因為就算玩壞了,也還有其它的可以玩;同時也讓DIY體驗不單純是大人說一動,小孩乖乖做一動的模式,因為那終究還是只有被動照著做,沒有主動創造、願意嘗試、以及從錯誤中學習改進的能力。多,未必一定好,重點是有沒有與生活做出連結,很會說但做不太到的人已經不少了;快,也未必一定好,重點是有沒有深入體會,揠苗助長反而之後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問題

①"看"得到動作的示範,②"聽"得到細節的說明,③"學"得到以前的經驗,④"做"得到老師所教的東西,⑤"用"得到所學的事物,這"五個到",是學習的一個完整過程。自己小時候也是在體制內教育成長,所以覺得問題在於,幾乎都是到達第三步的"學得到"而已,考試考很好,排名在前面被視為重點,能不能"做得到"跟"用得到",並不被重視,也造成出了社會之後,會覺得以前所學的,考完就忘得差不多了,連"做"都有問題,更不用說"用"了。現在的DIY盛行,可以到達"做得到",但是距離"用得到"還有一段距離,因為大部分的人,不是為了"用"而去"學",而是"學"起來之後就放著,所以動機相差極大,學習效率跟動力也相差很多;為了"用"而去學,表示學完了就準備要"用"了,因此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及經驗,也很能"主動"去延伸學習相關領域;但如果是聽別人說這是很重要的,以後會用到,那就會因為是別人說的,而不是自己覺得真的很重要,因此就只會"被動"照著安排去學習,至於以後是否真的會用到?很遺憾,未必!這要看自己未來走的路是哪一條…

現在的知識及資訊爆量,而每個人的時間是公平的,一天都是24小時,所以肯定是學不完所有領域的東西,何況在學基本的東西當下,同時還有數倍的新知識產生,因此每個體制外教育都會有其主軸,科技、自然、人文、藝術、…等等。個人覺得重點不是遠離一般體制,而是能不能找出小孩子的屬性是朝向哪些領域,就我的觀察,沒有"最好"的教育,只有"最適合自己小孩"的教育,因為有在一般體制下,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小孩子,也有在體制外教育適應不良,轉來轉去,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小孩子。如果是找「最好的教育」,那就是大人主觀認為,小孩子仍是被動被拉去用該團體的教導方式來學習,大人覺得很好,小孩則是看運氣,如果剛好自己有興趣的比較多就不太會有問題,反之則顛倒;而如果是找「最適合自己小孩的教育」,那表示自己有在觀察,而不是不管自己孩子的狀態,也因此小孩子會相對容易主動去學習,因為課程的設計,很多都是自己有興趣的,而不是大人自己覺得很好而已

人的身體健康,是由好的天然食材而來;好的天然食材,是農夫辛苦耕種而來,好的耕種土地,是由好的自然環境而來,好的自然環境,就有豐富的生態處在其中。接下來政府主推的食農教育,比例會慢慢增加,在城市裡就可以種種菜,學習料理食物,瞭解農業與食物的關係。那如果都市內種菜就可以了,還需要去農場做什麼?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差異,在於環境有很大的不同:

①山上有新鮮的空氣:從農園往台北市區看,常見灰黑懸浮物壟罩上空,市區道路滿是汽機車排放的廢氣,食物、飲用水,都還可以用一些方式來改善及選擇,但呼吸的空氣,是無法選擇的,除非戴上可過濾空氣的面罩

②山上有乾淨的水源:農園所在位置,在於水源頭處,也就是山泉水經過的第一個地方,農作物都是喝純淨的水長大的

③山上有豐富的生態:山上聽到的,大部分都是蟲鳥等生物的鳴叫聲,市區聽到的,大部分都是人所創造出來的聲音(麥克風唱卡啦OK、工程施工、汽機車喇吧、…)

④山上有寬廣的視野:農園看到的,都是藍天白雲綠地,人可以在寬廣的空間裡自在活動;都市內幾乎都被水泥設施包圍,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固定的位置上,長時間使用3C產品

 

【主軸】

1.親師生一起共同學習:

現在的社會環境,資訊量爆增,自己以前所學的那一套方法,未必能適用於現在或未來,大人也要一起學習成長,甚至老師也是。我們可以傳承自己的經驗,引導小孩子建立事物之間的連結,而小孩子可以發揮想像力及創造力,讓我們突破以往的思考框架

2.跟著自然規律、跟著小孩的步調走

天災越來越嚴重,人其實很難勝天,順著大自然的規律走,順勢而為,反而可以減少傷害;跟著小孩的步調走,指的是大人跟小孩的步伐是不等大的,所以安排任何事,需要觀察小孩的狀態來決定,運作也會很順,而不是指大人要做小孩的僕人,事事隨侍在側

3.邁向少毒生活,找出生活的平衡點

工業革命之後,各種污染越來越多,化學添加物也處處都是,健康出狀況的比例越來越高,醫院人多到病房要等好幾天才排得到,源頭如果出問題,我們實在很難置身於外,但我們可以減少自己注意到的部分,例如少吃或不吃化學添加物過多的食品、多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、…等等,或許有些東西自己無法選擇及改變,但有些還是可以的,就看自己要不要去做。找到自己的生活的平衡點,這部分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每個人身處的環境不一樣,平衡點也不會是一樣的

4.自我覺察與負責,學習合作與分享

拜新科技所賜,很多事情機器可以幫我們完成,但過頭了,反而有點怪怪的。知識量很多,才藝學很多,個人專業技能很強,但不太會與人面對面相處,自我意識過重,無法忍受挫折,很會辯論,沒有同理心,有錯都是別人的錯等等。

5.尊重生命、珍惜萬物

尊重與珍惜,已經越來越少看到,因為給得太多、給得太好,造成不需要特別去珍惜,反正隨時都有,而且還多到可以選擇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個小孩子,對人的尊重,對物的愛惜程度,讓我非常驚訝,她們是在適度缺乏的情況之下,自然就有這兩個特質。

6.知識生活化,活動環環相扣,開闊視野

大部分的知識學完之後,就是要運用在生活裡面,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、然後跟別人比較成績;後面的活動也會盡量應用之前活動所學

7.感覺、體能是重點,自己能做到的事就自己做

現代的人依賴機器幫我們處理很多事,所以對外界事物越來越沒感覺,也因為久坐少動,所以體能越來越差,自己動手的事情越來越少,把很多時間放到賺錢,然後再把錢花在請人來幫自己做自己就能做到的事

8.先紮"根",再發展"枝葉花",先重"質",再重"量"

有一個根,再去到處看,會有加分的效果,因為其它的事物,可以來茁壯自己的根;沒有一個根,卻又到處玩,反而亂,因為每個地方都不一樣,然後玩的東西也不一樣,變因太多,反而沒有一個焦點

9."身教"為主,"言教"為輔"

大人平常在做的行為,就是身教了,如果言行一致,小孩子不需靠言教,也自然就會做到

10.不分科目,生活本來就是包含各科

學一樣東西,或是去一個地方,就是會運用到各科知識與技巧,所以不分科,而是綜合的概念來學習

 

【內:跟著農園走】

我覺得"根"很重要,那是一種穩定踏實的感覺,跟到處玩是不太一樣的,如同"家",如果是到處搬家租房子,每搬到一個地方確實都會有新鮮感,但是因為住不長久,所以也不會去珍惜現在住的地方,因為之後會換。因此,並不是不能到處去看,而是要有"根"。我想讓農園不只是農園,而是戶外的一個學習基地

//食農教育

以前的人的生活就是如此,栽種了,收成了,就料理來吃,所以對現代的人是一種教育,但對以前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

//環境教育:

我們耕種的環境及方法,決定了我們耕種出來的天然食材,所以有好的環境,就有好的作物(好山、好水、好空氣,適時、適地、適耕種)

*生物多樣性:對人類來說,才有害蟲、益蟲的區分

*24節氣:依據地點不同,狀況會有差異,我們會試著跟著節氣走,看看有何不同

*生命教育:有好的環境,自然就有好的生態系共榮共存,跟電腦遊戲裡的虛擬生命是不一樣的,虛擬生命死了可以不斷重來,但真實生命是沒辦法復活的

*自我覺察:覺知力,感受大自然

*野外自然生活:什麼都不會,在野外就只能求生存;很多都可以做得到(生火、建避難所、…),在野外就是自然生活

*沒有廢棄物:人造的東西,會有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問題,但大自然的所有東西,都是無限循環,沒有所謂的"廢棄物"

 

【外:行動學習】

*戶外活動:古道、百岳、溯溪、獨木舟、浮潛、攀岩、單車、體能活動

*公共議題:基改食物、核能、死刑、建水庫、種子的財產權、…,很多事情不是用二分法,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

*文化:漢人、客家人、原住民

*興趣:烘焙

*活動:讀書會、友情互訪、手工藝、參觀展覽、益智桌遊、基礎金融、電影欣賞

*公益:淨灘、二手物、小志工

 

【運作方式】

*初期會透過推廣體驗活動,尋找理念相近的朋友或親子家庭(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是完美的,但是有共同理念的人,比較能一起想方法克服困難,走得長長久久),有意願再來的朋友會放入另一個群組,未來有不同的活動時,將優先給這個群組的朋友報名,所以未來的對外推廣體驗活動,名額或次數將逐漸減少,未來活動的場域,將不限於農園,活動的方式,也不會只有農業相關。團體是動態隨機,未必每次都一定要參加,而是可以視自己的時間來彈性調整,不會有壓力

*我們要做的事,是需要跟小孩共同討論的(有些行程,是要小孩一起設計規劃,不是完全由大人來主導),我會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及機會去思考、去嘗試失敗,而不是讓他們照我的指令,做一次就成功。慢慢學未必是慢,學很多也未必就是快,如果大家認同每個人的人生是不一樣,跑的路線不一樣,終點也是不一樣的話,那麼"領先起跑點"這件事是沒有意義的(既然終點不同,那到底是要贏什麼);另外,我認為3C產品是越晚接觸越好,在小孩接觸電腦之前,先讓他們知道這世界,還有很多很好玩的人事物,這樣之後比較不會沉迷於虛擬世界之中,如果把電腦視為工具而已,對我們就會有很多的幫助~~

*理念相近的我們,會是長久的朋友關係,有資訊可以互相分享,如果正好缺少一個戶外的基地,離家也不會太遠的話,歡迎一起學習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風動草有機農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