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先民在幾千年前發明了曆法,曆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,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度所到達的一定位置,古農村民們將所有的農事活動,按照節氣來安排,也有了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的說法
*24節氣,看的是「陽曆」,而不是「陰曆」
*古代曆法以"冬至"為首,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整年時間,平分為12等分,稱為"中"氣;再將二個"中"氣等分,稱為"節"氣,因有12個"節"氣、12個"中"氣,一一相間,各歷時15天,也就是立春為"節",雨水為"中",現代人已經把"節氣"和"中氣",統稱為"節氣"
*因古代沒有時鐘,祖先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,依竿影看時,同時也發現到,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,且變化有規律可循,因而竿影最短是「夏至」,最長是「冬至」,春秋兩季,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,則分別為「春分」和「秋分」
*24節氣,是以黃河流域的氣候為準,各地的節氣情形多少會有誤差。
*節氣口訣:春雨驚春清穀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,秋暑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寒又寒。分別為「立春、雨水、驚蟄、春分、清明、穀雨」、「立夏、小滿、芒種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」、「立秋、處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」、「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」
*"立"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;"至"表示最、極的意思;"分"表示平分的意思
*意義分別為(氣候變化)
立春:春季開始
雨水:雨水開始慢慢增加
驚蟄:始雷,冬眠動物驚醒
春分:畫夜平均
清明:天氣溫暖、草木繁茂
穀雨:雨水增多,有利穀類作物的生長
立夏:夏季開始
小滿:農作物開始飽滿,但還未成熟
芒種: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、夏種開始
夏至:白晝最長
小暑:天氣漸熱
大暑:天氣悶熱
立秋:秋天開始
處暑:天氣漸涼
白露:天涼,早晨草木上有露水
秋分:晝夜平均
寒露:天氣漸寒,空氣已結露水
霜降:天氣轉冷開始有霜
立冬:冬天開始
小雪:開始飄雪
大雪:開始下大雪
冬至:夜晚最長
小寒:天氣寒冷
大寒:天氣酷寒,為一年中最冷的時候
留言列表